知乎上海旅游,上海游玩必去的地方
很多人小時候喜歡過年知乎上海旅游,長大后過年卻只覺得焦慮。
這種焦慮主要來自那些明明不熟卻不把自己當外人打探隱私,還要替你做人生規劃的親戚,而且大多數情況下你根本就無法反駁。
全國可能只有上海人是個例外。
”身為新上海人從來不走親戚,我姑姑家就跟我隔了一個高架,但我們從來不來往,最多手機上寒暄一下,都喜歡出國過年?!?/p>
”我姥爺上海人,他家里的親戚我從出生到現在20年了一次都沒見過?!?/p>
”教練:上海人過節串門也比較少,畢竟很多上海人和自己親戚也是老死不相往來。
我:perfect,我愛上海?!?/p>

即便要跟親戚聚餐也很少到家里,都是提前訂好附近的飯店,基本不會留宿。


就算條件實在不允許也要盡最大可能保持距離。
大部分上海人不喜歡打擾別人的生活。
不打招呼隨便串門,隨便請人上家里吃飯、隨便打聽別人的私事、這種現象在上海非常少見。

上海人做人就像摘豆芽一樣涇渭分明。
二十年前我們管這種生活方式叫冷漠自私。
現在卻越來越渴望這種人與人之間的分寸感。

因為明確每份關系的界線。上海人可能沒有外地人那樣“兩肋插刀”的氣度,但也因此擁有了最少的利益沖突和最大的自由空間。
你很少見到哪個上海人對認識的人道德綁架的。
就算是關系再好的親戚朋友也很少互相借錢,真要借也絕不假裝客氣,必須打欠條。

甚至還要還利息。
只有你經歷多了有理說不清的崩潰,才會明白這種”先講規矩不講人情“的可貴。
”在上海讀研,我在給一個小孩帶家教,平時和家里的老奶奶接觸。有一次上課時間到了他們出門回來晚了,我等了一個小時,奶奶就只讓我上一半課程,然后堅持給我全部的錢?!?/p>
”我在上海工作過一年,當時的房東是上海人,簽合同的時候有所感觸,房子水電燃氣費有多交有欠費,都是幾塊幾毛的,按我的想法,加加減減的也沒多少錢,就算了,但是那個中年男人算清之后,最后退給我幾十塊錢。這種大家算得清清楚楚的距離感真的讓人際交往簡單了很多?!?/p>

熟人如此,陌生人更是如此。
除了全國統一的熱心大媽,你很少能見到上海人對跟自己不相關的人隨便指手畫腳的。
”出去旅游之前染了個藍毛,
在大連接受大連人民的注視,
在杭州接受杭州人民的注視,
在上海:老子懶得理你?!?/p>

甚至有的時候,上海大媽比你都懂得拒絕無效社交。

知乎上有個問題:為什么你們如此喜歡上海知乎上海旅游?
有個答案被無數人點贊:這座城市對規則的尊重、對效率的踐行、和對分寸感的保護,讓我心理上感到很安定。

用上海話講就是:拎得清。
他們可能看起來不講情面,跟朋友吃飯要AA,即便在酒桌上也,很少會為了達成目的借著酒勁兒跟剛認識幾小時的人稱兄道弟。
但是只要是答應的事,他們就一定做到。

同理,點的菜也一定能吃完。
就像網友@六姨所說:小時候春晚小品里總是以上海人為代表吐槽南方人摳、南方人算計、南方人唯利是圖。
現在才明白敢于亮底牌可能才是真正的敞亮。
(此處已添加小程序,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