司馬遷祠
司馬遷祠,因司馬遷《史記》中記載:“故《史記》以成,記之曰:‘景陽岡,在縣西南四十里,名山甚峻,望之若陵,有山崩廟,上有墓,峰倒,葬有麥二丘?!粽?也,作陰而陵也。故《史記》謂:‘‘即陽而陵,無山崩,然九淵,二丘,二柱,一堂,一宇,一宇,一池,一池,一寺,一墓園’”。
2011年11月17日,在湖北省宜昌市西陵峽西陵,司馬遷祠。
(一)東漢末年,酈道元在《水經注》記載的陽翟陵
陽翟,即漢初的司馬光,是唐代韓愈的侄孫,也是漢初著名的政治家、軍事家、文學家。
陽翟陵,位于河南省洛陽市的麗正門西郊,原陽翟陵寢建筑群。始建于東魏,位于洛陽市西郊的龍門山南麓,是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
陽翟陵寢,是魏文帝劉禪墓園,園內建有陽翟殿、啟真殿、主墓及太史、昭陵、盧舍那大佛、北魏孝陵等。
(二)《水經注》記載的蒲陵
蒲陵,意為“蒲水”,是司馬遷《史記·酈生二帝本紀》所記“蒲都水,蒲水出”之說。因其境內有蒲陽關,唐代詩人韋莊所作的《洛二十觀記》稱蒲陽關為“水出蒲胥”。東漢許渾《洛上游》詩云:“漢陽如蒲城,蒲陽水自出”。
《綱目》載:蒲陽關“屬潼關南關”,酈道元《水經注》中記載的“蒲陽關”,就在蒲陽關(今陜西蒲城)?!段簳ふ殃P二帝本紀》:“蒲陽關,秦道也”。酈道元《水經注》:“晉、唐初在今陜西潼關西南五里...............關于蒲陽,陽,陰,故謂之蒲陽關”。這段長城系秦時由隴右北平、臨潼關、潼關等處的關隘演變而來。
蒲陽關歷來是通往潼關的咽喉要地,潼關的重要地位由此可見一斑。清代張邦彥曾寫詩云:“蒲陽關,以北通陜西,始通西域。潼關西面是龍門,則蜀西北之咽喉?!逼殃栮P關隘石碑刻有嘉陵江、渭河、青華山兩條水道的標志,是歷史上著名的“潼關咽喉”。